商品網址
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af000032959/products/0010567417
▼ 許多乘客當時在睡夢中,死者包括一名6歲男童和其父親。(圖/翻攝自推特/@NewsWorldIN)
商品網址: 真愛橋評價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af000032959/products/0010567417
火車是印度長途旅行的主要交通方式,每天平均有1萬1000列火車搭載2300萬名乘客。然而,由於經費不足、疏於維修,又經常超載,導致死亡意外頻傳。今年8月,印度就發生3起火車脫軌事件,總計超過165人受傷。其中,最嚴重的一起事件發生在8月19日,共有23人死亡。
▲ 印度一輛火車24日凌晨在北方邦脫軌,造成至少3人死亡、10人受傷。(圖/翻攝自推特/@ThePoliticalIn1)
商品訊息描述:
在地資深企畫編輯。長期編輯、撰寫高雄人文風情報導,對高雄重度成癮,每次採訪不管是不是早已熟悉的的題材或人物,還是會一再被人、事、物的熱情和質樸感動,因而樂此不疲。
根據《路透社》報道,這列Vasco Da Gama列車從西部的果阿(Goa )開往東部的巴特那(Patna ),途中於當地時間4時18分在北方邦的馬尼格布爾(Manikpur)附近脫軌。當局表示,現場濃煙密布,因此阻礙了救援行動。目前相關單位已在現場設立救援熱線,傷者也被送往醫院。
【編輯】王雅湘真愛橋線上課程
一、高雄市莫拉克風災後重建三年歷程的重點彙整
莫拉克風災後三年間,滿目瘡痍的重建區在千頭萬緒中如何找到復原的能量與節奏?本書從交通、家園、校園、產業、文化五大面向,提綱挈領的點出在重建過程遭遇的問題、政府的重建策略、居民的想法。以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多元災害類型,對區域及居民造成的影響既深且廣,以及社會投入空前的重建資源,這段歷程彌足珍貴。本書對政府相關部門、研究機構面臨救災、復建議題上重要的參考工具書。
剝復:莫拉克風災重建3年微記錄
本書特色
已追蹤作者:[修改]
作者: 高雄市政府、新自然主義/共同出版
印度一輛火車24日凌晨在北方邦(Uttar Pradesh)脫軌,造成至少3人死亡、10人受傷,預計死亡人數會持續增加。脫軌車廂共有13節,許多乘客當時在睡夢中,死者包括一名6歲男童和其父親。印度鐵路部門的官員表示,初步判斷,脫軌原因可能是鐵軌斷裂。去年11月,一起也發生在北方邦的火車脫軌事件造成150人罹難,為印度近6年來最嚴重的火車事故。
作者簡介
在地資深記者。多年來採訪報導NGO團體與各種社會、社區題材,喜歡觀察、探訪社區的人文發展和社區意識的形成與變化,莫拉克之後重建帶給社區發展全新的動力,成為她關注的焦點…
國際中心/綜合報導
二、重建參與者第一手訪談資料
本書訪談17位重建過程中,深度參與政策制定、計畫執行、協調溝通的中央、地方機關,以及民間人士。透過第一線參與者的口述說明,清楚釐清莫拉克災後各項重建工作所面臨的國土涵養保育、災防安全、工程品質效率、家屋重建復原、族群文化保存、居民就業生計、心靈創傷撫慰、學童就學與老人安養…等問題所在,以及執行過程的思考轉折,更珍貴的是在三年後回顧省思檢視,提出願景與建議。
商品訊息功能:
真愛橋評價【策畫】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
1991年10月設立,原名「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」、「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」,基於新時代新主張,秉持高度知性的風格,以出版法律及政治等社會科學類圖書、雜誌為主。1999年,有感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失序,重新反省定位,改名為『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』期冀以貼近人的身心靈健康為出發點,追求對自然的尊重與學習,進而回歸到對本土既有智慧的認識與傳承。
自2000年起,新自然主義推出《還我綠色地球》系列,開始系統性的引進國外消費、生態、社會意識的環保書籍,該系列於2002年獲選小太陽獎推薦優良讀物;之後的《蠻野心足系列》則從經濟與商業的角度探討環保問題。
在引進許多國外的環保觀念之後,新自然主義認為環保不能脫離在地,從2004年起推出《新自然環保教室系列》,邀請國內專家就綠建築、全球暖化、資源回收再生、綠色能源等議題,針對台灣本土製作的一系列書籍。2010年起推出,《綠色生活系列》分享日益處多元的綠生活樣貌,期待讀者在生產、消費、工作、居家、旅行時,從知綠到行綠,生活越來越知足幸福,共同守護美好家園與環境。
【主編】洪美華
台灣大學法學碩士。曾任工商時報專欄記者、工商時代月刊主編、時報雜誌主編、《日本文摘》雜誌總編輯、《中國通》商業雜誌總編輯。莫拉克風災重建快報企劃主持人、《暴雨後,看見彩虹:莫拉克災後的幸福再發現》主編。
【編輯】張? 筧
莫拉克颱風所伴隨的淹水、山崩與土石流重創高雄,歷經3年的重建,災區已逐步復甦新生。藉由編輯出版重建3週年專刊,忠實記錄重建歷程、環境生態與人的互動關係、相關成果與所遭遇的問題、省思與改進。在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明顯的今天,重新面對國土減災、防災、救災之規劃與應變,以及災後復原、重建與永續之思考與落實。
【編輯】張倩瑋
資深企畫編輯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。多年來採訪、撰寫各種社會議題,深入探訪各種民俗與文化活動,關注於地方草根的活力與生命力。
商品訊息簡述: